建科人与你一同探讨钢筋管理的成本漏洞
时间:2013-07-01
浏览:2381 次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早在二三十年前国外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钢筋加工厂,而今天国内好多大型工地依然沿用最原始的加工方式进行钢筋加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把国内原始的钢筋加工方式进行转型,共同建设一个节能型社会,节约型社会。
作为建科机械的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客户非常关心钢筋损耗的问题,建科机械的钢筋加工设备(例如:弯箍机)可以把损耗控制在1%以内,这是实地检测的结果,也是天津建科机械对每一位客户的承诺。在跟客户的交谈中,有些客户用最原始的设备竟然可以把损耗控制在1%或者2%以内,这令我很不理解,这种“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的工地,是从过去传统落后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缺乏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效率很低的建筑业发展时代,一直延续下来遗留给今天的一种早应淘汰的人海战术做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把钢筋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有些不太现实。
很多工地,也许是因为体制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机制的原因,造成管理混乱,核算不清,成本失控。其结果自然是项目部经营亏损,这对于很多建筑企业来说,当然是一个不足为怪的常见现象。据说,对于这类现象,有的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一清二楚,有的则糊里糊涂。本人经常听说这样的事情,一般工地的钢筋加工损耗都在5%以上,有的能够达到10%,甚至超过10%。这些数字并不新鲜,新鲜的是这些施工项目入帐核算的钢筋损耗可能只有2%以下,或者1%以下,甚至更低。
对于这一点,本人曾经瞪着莫名其妙的眼睛请教知情者。最后才搞明白,工地的某些管理者对损耗的钢筋头的残值收入要进行分流处理。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个方法是,用专门改装过的130货车装满钢筋头,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大约有一吨多或两吨左右,并以此为依据结算、运出、入帐。实际上,这样的一个改装车可以装30吨钢筋头。就这样,大部分的钢筋头的价值被进行了分流处理,某些个人的小兜比企业的大兜先装满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工地竟然暗中向工人提出要求:钢筋头出的越多越好。有一个大公司下面的工程公司施工的一个项目,预算钢筋总成本为600万元左右,结果工程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在这个数字之上突破了1000多万元。上级派人抽查审计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如果抽查不到这个工程项目,也许不论浪费多少都会成为正常消耗。
首先,钢筋加工损耗的数字不是干出来的,而是采用倒算法(按照施工结束后卖钢筋头的实际入帐收入计算)算出来的,或者说是报出来的。哪怕实际损耗已经超过10%,入帐作为成本计算依据的损耗数字也许只有1%,这样就完全有可能每吨少计算100元的加工成本。只要自己加工的成本低几十元,不需要低100元,就可以说明自己加工比委托加工更合算的充足理由。其次,很多间接费用,如扰民赔偿费、机械租赁费、场地硬化费、加工设施临建费用、生活设施费用、管理费用和其它后台费用等,在决定是否在现场加工之前一般没有准确的数字,或者是无法预计到底能够发生多少,或者是实际可能支出的要远远比预计的多。那么,如果倾向于自己干,就要把这些费用往低报。另外,钢筋成本控制还有一个以什么标准作为参照点的问题,即以投标概算钢筋用量还是以翻样实际用量为控制成本的依据。据施工现场内行人士透露,这两种钢筋用量经常可以相差2—7%。有的工地以较高的数据作为成本管理依据,而有的工地以较低的数据作为成本管理依据,只有现场经验丰富的、真正内行的人,才明白其中差距之悬殊。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建筑施工现场的钢筋加工这个环节中,存在一个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差距可观的问题。以包含全部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总成本水平为基础的加工费,把钢筋加工环节委托给一个现代化的成型钢筋加工企业,恐怕有很多的成本管理不是十分规范的施工企业或工地都有不愿意的理由。为什么呢?很简单,这就是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内在力量在起作用。
早在二三十年前国外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钢筋加工厂,而今天国内好多大型工地依然沿用最原始的加工方式进行钢筋加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把国内原始的钢筋加工方式进行转型,共同建设一个节能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建科机械一直致力于国内的钢筋加工配送行业的发展与崛起,因为我们专注,所以我们专业。
相信中国制造,相信建科创造,建科机械正努力带领着中国建筑业的钢筋加工行业走上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高度。